2万尾海鲈鱼试水科左后旗 海产品内陆养殖闯新路

作者:发布者:刘圣娟发布时间:2025-05-08浏览次数:10


碧波荡漾的盐碱水域,2万余尾海鲈鱼苗穿梭游弋,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水产养殖图景,正是我校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助力科左后旗探索水产养殖产业化实践路径在前期做好科左后旗水资源调研和制订水产养殖方案的基础上,5月6日,在科左后旗巴彦毛都苏木成功启动“盐碱水域海水鱼适应性养殖”实验首批2万尾海鲈鱼苗投到科左后旗两个内陆盐碱水域,标志着海水鱼类盐碱水养殖实验正式展开

科左后旗巴彦毛都苏木拥有丰富的水面资源,但由于水质盐碱化,长期未能有效利用。我校联合黄海水产研究所对当地水域的水质成分、生态环境进行全面检测与分析,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初步筛选出海鲈鱼、南美白对虾和脊尾白虾等耐盐碱品种进行探索实验。首次实验克服育苗长途运输、上下游水位拦截和道路泥泞等难题,顺利投放了鱼苗,截至发稿,鱼苗活动正常,大部分自由游动到离岸水域。实验团队将定期监测水质变化、鱼类生长状况及环境适应性,为后续推广提供数据支撑。

此次实验构建了“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模式。我校党委统战部、定点帮扶办负责项目策划统筹,我校挂职干部科左后旗副旗长陶正梁、甘旗卡镇塔班诺义德嘎查第一书记李广磊负责协调推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和中国海洋大学提供种苗和技术支持,地方政府整合资源推动落地。实验团队还计划于5月下旬投放南美白对虾和脊尾白虾苗20万—30万尾,进一步了解耐盐碱品种在当地盐碱水域中的生长和适应性。如果实验成功,未来可推广至更多类似地区,形成海鲜产品内陆化,为草原牧区开辟一条“以水富民”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