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天主教堂,大家是不是感到神秘和好奇?现在带您走进北京城内的四大天主教堂,一起了解天主教的历史和建筑艺术。
论及北京四大天主教堂,当属南堂(宣武门教堂)、北堂(西什库教堂)、东堂(王府井教堂)和西堂(西直门教堂)。
南堂
南堂(宣武门教堂)座落于前门西大街141号,在北京它是一座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天主堂。已故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改革开放以来自选自圣的第一位主教傅铁山曾在此工作和生活多年。现在是北京教区李山主教的主教座堂。这所教堂接待过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要和宗教领袖,是展现我国宗教信仰自由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一个窗口。
明万历33年(1605年)利玛窦曾于此建起第一座经堂,但规模很小,后由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望于1650年建造了北京城内的第一座大教堂。新建的大教堂“牖器饰,如其国制,内建亭池台榭,式仿西洋,极其工巧,堂前有大理古牌楼一座,署有上赐‘钦宗天道’四金字。”顺治皇帝对汤若望和宣武门天主堂非常关注,曾24次亲临南堂,并赐有御制“通微佳境”匾,由此可见南堂在当时的政治地位。汤若望建成的南堂设施齐全,除了一般的宗教建筑之外还有天文台、藏书楼、仪器室等科学设施,为西方现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康熙五十九年,南堂建筑在地震中损毁,次年葡萄牙国王斐迪南三世出资重建宣武门教堂。重建的南堂采用了当时在欧洲非常流行的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建筑平面取十字形,长八十尺,宽四十五尺,教堂屋顶做穹窿状。三个雄伟而不失细腻的拱门将入口妆点得很有特点。
北堂(西什库教堂),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是北京最大的教堂。最初的北堂由法国传教士于康熙四十二年建成,因其位于中海西畔的蚕池口,俗称蚕池口堂,落成时康熙帝还亲笔撰书“万有真原”匾额赐赠。
光绪年间迁建于西什库。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四个高高的尖塔,三个尖拱入口及主跨正中的圆形玫瑰花窗,塑造出端庄而绮丽的立面。
东堂(王府井教堂)原是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顺治皇帝赐给利类思、安文思二位神父的宅院,后在此修建教堂。由于地震和战乱,曾多次被毁。1904年重建,1980年修复并正式开放。
教堂坐东朝西,其建筑风格为罗马式,堂内有18根圆形砖柱支撑,占地近1万平方米。东堂内曾保存有多幅宫廷画师郎世宁绘制的圣像。
西堂(西直门教堂)始建于1723年(清雍正元年),由德理格神父主持修建,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因礼仪之争,康熙之后采取了禁教政策,西直门堂4位神父被驱逐出境,教堂被拆。
1867年(清同治六年),西直门堂获重建。1900年6月15日又被义和团焚毁,1923年重建,现在教堂的圣母山西侧有一块《改建圣母圣衣堂碑记》记录着西堂的盛衰。1994年,西堂得重新开放,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