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推进“中国特色”统战工作

作者: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9-30浏览次数:615

    中国的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长期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一个伟大创举,因而也是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它对推动我国各个时期的伟大事业不断走向胜利步入辉煌,发挥了重要的历史性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事业为什么能够牢固确立和持续开展,并获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广泛影响和伟大成就?我们以为,在诸多积极因素中,我国统一战线的这个“中国特色”,尤值得充分关注和深入研讨。
   
     一、解读统一战线“中国特色”的新视角

    在谈到统一战线的“中国特色”时,人们大多还是从中国近现代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过程中的特定历史需求、社会语境、时代条件、力量构成、目标任务等方面进行思考和表述。毫无疑问,这样的着眼点或者说理论视角是对的,有道理的。还有一个重要着眼点,就是立足中国社会“多元性”、“多层性”、多样性突出的结构特点,来看待统一战线的“中国特色”。这个视角当然也是很有道理的。
   
    不过,从传统文化精神的视角来探讨、解读统一战线的“中国特色”,目前看还是一个崭新而相对薄弱的环节。其实,按照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理论来看,传统文化精神对于任何一个民族、国家的演变方向都具有根本性意义。雅氏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把公元前500年前后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人类文化突破现象称之为“轴心时代”,认为该时代所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并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其后文化的所有演变,基本是这一时代所塑造的传统文化精神的某种“复活”。我们且不去讨论该理论具体观点的得与失,但就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精神的根源性、基础性地位与作用这个角度说,该理论是值得重视的。实际上,统一战线的“中国特色”问题,也可以甚至更应该从这个理论视角来进行观照和研究。因为无论是社会结构,还是现实需要,一个多民族、多阶层、多集团、多界别的国家能够实现大联合大团结的统一战线,不能不说传统文化精神在其中起着更为深层的规约性、根源性作用。换言之,不仅仅是利益关系,也不仅仅是现实需要,而是作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传统文化”,才更是深刻久远地影响、规定着统一战线之发展的根本因素。比如,我国几千年历史上,多有战乱、动荡、分裂之阶段,春秋战国、南北两朝等皆为其典型时代。但无论如何,中华民族最终选择的还是“大一统”。“大一统”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主基调、主形态。其实,归根结底,“大一统”也就是中华民族核心文化情结、核心文化精神,更是统一战线之“魂”。那么我们该怎样解读“大一统”这一核心文化情结、文化精神呢?
     
    二、 和谐: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精神

    什么是中华民族主导性、核心性的文化精神?一言以蔽之,就是“和谐”。以“和谐”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深刻地规定着以和谐(即大团结大联合)为主题的中国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
在中国文化精神中,“和谐”可以解读为四个层面的思想内涵:

    1、“和为贵”的思想。同世界其他民族,特别是西方民族文化比起来,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就是更强调一个“和”字。早在《尚书・虞书・舜典》中就提出了“八音克谐”、“神人以和”的和谐论命题。孔子则指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从而明确提出“和为贵”的思想。这种“和为贵”的文化精神,首先是人人之和(社会),其次是天地之和(自然),其最高境界则是天人合一。天地人在和谐精神的引领下共同构成完整统一的世界,因此,这种“和为贵”的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

    2.“和而不同”的思想。中国文化所强调的“和谐”并不等于绝对的“同一”。消除了差异性和多样性的整齐划一(“同一”)不是真正的和谐。在中国先哲看来,天下万物正因不同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万千气象,也正因不同而产生出蓬勃的生机与无尽的活力。西周末年的史伯明确指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和”可使万物生机盎然,“同”则导致万物灭亡。孔子则明确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观点,直接将“和而不同”的思想运用到理想人格的塑造上。这就使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有了更加具体的内涵,即只有多种不同的因素、力量、功能的相成相济,平衡协调,事物才会生生不息,兴旺繁荣;而只有一种因素、力量、功能的事物是没有生命力的,是很快就会衰亡的。

    3.“物生有两”、“体有左右”的思想。“和”作为多种不同因素的谐和,不是将若干因素胡乱凑合在一起,而是要给这些不同的因素以各自适合的位置,在操作上也就具体落实为如何协调各种矛盾关系。这样,对于矛盾双方关系的处理便成为一个核心问题。所以,中国文化很早就非常深刻地关注到了“两”这一范畴。春秋晋国的史墨指出;“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就是说,任何事物的存在都由两两相对的矛盾关系所构成,都呈现出左右相称的两两相对关系。这一关系的具体内涵是:一方面,“物生有两”、“体有左右”的关系,并非绝对的平均对等,而是呈“有主有辅”、“有正有次”之象,所谓“有陪贰”、“皆有贰”,即是这个道理(“贰”即有副、次要义)。惟有如此,才会“明位”、“存序”,才叫相成相济,天地万物也才会呈现和谐生动的景观。不过另一方面,事物虽有正有次,有主有辅(贰),但这个“辅(贰)”的方面也并非无足轻重,有名无实,而是与“主”的方面对偶互补、缺之不可的,这从“贰”也有“匹敌,比并”的意思即可看出。所以,无论主辅正次,都是互依共生、相辅相成的关系,不应存在一方忽略、排斥另一方的格局,唯有如此才能保证事物的和谐共存。

    4、“执两用中”的思想。两两相对的矛盾双方怎样才能实现“和”?在方法论上,就是孔子讲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庸》第六章),简称“执两用中”。一方面,既然“物生有两”,那么在对待两两相对的矛盾因素和关系时,就要“叩其两端”(《论语・子罕》),即同时抓矛盾的两个方面,而不要“攻乎异端”(《为政》),片面突出一方而忽略和排斥另一方;另一方面,处理矛盾双方的最佳境界就是“取法乎中”或叫“守持中道”,即不偏不倚,持中致和,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所谓“过犹不及”。孔子把这个“执两用中”所达到的目标叫做“中庸”,他把中庸视为最高的道德理想和境界,所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雍也》)。中庸也就是中和。至此,中国特色的“和谐”文化精神就集中体现为一种“中和”精神。“中和”成为中国文化“和谐”精神的代表性思想范式。

    三、“和谐”文化精神与中国统一战线

    1、我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其性质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而其本质和主题就是大团结大联合;而大团结大联合的核心实际上就是中国文化中的“和为贵”精神。

    “和”的重要性在于其可“贵”,亦即有价值。为什么说有价值?因为“和”对各方有利,可以实现各方共有意愿,达到各方共同目标。当今的爱国统一战线,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共有目标,因此要推动社会各方达到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只有筑牢“同心”思想基础,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各方力量大团结大联合,也才会不断推进爱国统一战线的伟大事业。

    2、我国的统一战线,广义而言,就是指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包括阶级、阶层、政党、集团乃至民族、国家等)在特定的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基础上组成的政治联盟。简要地说,统一战线就是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的联合。这里面一个很关键的词,就是“不同”。各种不同的政治力量的存在,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现实,也是统一战线事业的客观基础。要真正做好统一战线事业,从中国文化精神的角度说,就必须讲究“和而不同”。这个不同,不是政治思想基础和社会发展目标的不同(如有这种不同,统一战线无从谈起),而是各种社会政治力量之历史渊源、组织结构、要素分布、利益关切、界别特色等等的“不同”。尊重、保持这种“不同”,不仅为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存在和发展所必需,更是持续做好统一战线事业,进而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提基础和根本保证。这即“和而不同”这一中国文化精神在统战工作中的重要体现。换句话说,只有“和而不同”,既保持政治信念、发展目标的高度一致(“同心”、团结),又保持各种社会政治力量的鲜明个性(“不同”、差异),才会为统战事业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旺盛的活力,才是真正实现和谐发展的统战事业,才会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过程中,更好更活更得力地发挥统战工作这一“法宝”的重要作用。

    3、统一战线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首先是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同时又坚持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坚持照顾同盟者的利益。这些重要原则,从根源上讲,也是中国文化和谐精神,特别是“物生有两”、“体有左右”之和谐文化精神的深层体现。从统一战线角度说,“物生有两”,可以理解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领导者的一方,与坚持、拥护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各种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一方,形成统一战线中有机联系相互对应的两方面(“两”)关系。“体有左右”,可以理解为统一战线中这两个方面的一种位次和秩序。从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看,这种“体有左右”的位序关系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主辅关系。在统一战线中,共产党是领导者,各种相关社会力量是同盟者。这即体现了有主有辅有正有次的和谐文化精神;另一方面则是互补关系。领导者和同盟者虽有主辅之别,但“辅”的一方却并非无足轻重,可有可无,“辅”对“主”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这个“辅”,“主”也就不存在,或者说失去了“主”的意义。从这个功能的、作用的意义说,主辅之间都各有依据、各有特点,各有作用,因而是平等的、互补的,相成相济缺一不可的。所以,一方面,坚持共产党对统战工作的领导权,爱国统一战线就会保证自身作为最广泛社会联盟的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会保证我国的统战工作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断前进;另一方面,也要贯彻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精神,充分尊重统一战线中各种社会力量、政治力量的差异性,尊重其各自特殊的社会关切和利益诉求,保证其自身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统一战线才会实现真正的和谐,呈现无限的生机。

      4、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职能,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团结奋斗。对此毛泽东说过一句很通俗的话:统战工作就是把朋友弄得多多的,把敌人弄得少少的。不过,统战工作又是复杂的,艰难的。因为统一战线虽然有共产党的领导,但由于它是各种不同的社会力量、政治力量的联合,而不同力量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又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如何处理这些差异和矛盾,把这些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团结起来,凝成一体,却是需要大胸怀大智慧的。我们党之所以在统战事业上不断取得胜利,即得益于这样的大胸怀大智慧。从历史渊源上讲,这个大胸怀大智慧,与中国文化精神中的“执两用中”理念不能说没有深刻的关系。“执两用中”,可以说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方法论。在统战工作中,如何来处理各种社会、政治力量之间客观存在的诸多差异和矛盾,使之向好的、有利的方向来发展?关键就是要“执两用中”。“执两”,就是勇于重视差异,直面矛盾,牢牢抓住矛盾的两方面,不敷衍,不回避,更不是片面强调一方而忽略和排斥另一方;“用中”,就是面对两两相对的矛盾时,不把矛盾推向对立、分裂的两极或多极,而是“取法乎中”或叫“守持中道”,即不偏不倚,持中致和,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使矛盾各方能达到一种均衡与协和之境界,实际上也就是照顾、满足矛盾各方的权益和愿望。一句话,很好地运用中国文化精神中的“执两用中”方法,必会很好地实现统一战线事业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仪平策  民盟山东省委专职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