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文:知识分子都应“以天下为己任”

作者: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9-30浏览次数:178

      《人民论坛》要讨论“谁是战略知识分子”的问题。因为有长于战略思考的专家认为:“毫无疑问,社会中大部分的知识分子致力于解决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即技术性的、对策性的问题。但也要有少数知识分子思考战略性的问题,或曰战略知识分子。”

      但我对此论却有疑问。因为,中国历来的知识分子,无论其战略战术如何,其实都强调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华文化的基因里,总有一股“君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这是传统。

      “天下”何在?古人的观察是“天圆地方”。君子立于天地之间,就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战略。

      这一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理念,因而中华文明也一度成为率先崛起的先进文明。可惜,这个战略没有与时俱进。由于认识的局限,“天圆”的理念一度局限于“地方”的眼界,只看到了看得见的黄土,只看到了自己的大地。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辉煌,其基础一度是以“陆权”政治为核心权力的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作为欧亚大陆之间联系纽带的丝绸之路,正是这种历史辉煌的写照。中华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惟一不曾中断的文明。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这种“制度和文化的持续性,曾经产生了体现为气势澎湃和坚守既定方针的惯性”。外来者只有尊重和适应这种特征,才能在中国立足,与“天朝上国”一起,分享“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古老荣光。但曾几何时,这种惯性成了不可救药的惰性。封闭就要落后,落后只能挨打。中国在GDP处于世界第一位的时候,却愚昧地实行“海禁”,从此走向衰败。1840至清朝灭亡的70多年间,中国被资本主义列强攫取了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如果算上由外国势力策动至清亡后外蒙古独立而丧失的领土,共有3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丧失。中国早期改良主义代表人物郑观应,只能长歌当哭,以诗言愤:“一自海禁开,外夷势跋扈,鸦片进中华,害人毒于蛊。铁舰置炸炮,坚利莫能拒,诸将多退怯,盈廷气消沮,割地更偿费,痛深而创巨,何以当轴者,束手无建树?”

      而近代西方则发现,不仅“天圆”,地球也是圆的,地球70%是水,是大洋,顺着大洋走出去,走下去,从而也就发现了整个世界,从此也就步入辉煌。

      中国在这种先进的文化观之前战败了、沉沦了。既是战略的失败,也是战术的失败。既是知识分子的失败,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失败。

      但中华文明毕竟有“天下情怀”的文化基因。既是战略的基因,也是战术的基因。天时、地利、人和,则有众缘合和。今天,当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卫星通讯、数字传输、卫星定位、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深刻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生活,当数字化、信息化使地球成为“智慧地球”、中国成为“感知中国”、人类进入太空时代的时候,人们又需要重新认识“天圆”了。整个人类的“天下意识”逐渐强烈起来,中国文化的“天下情怀”可以充实更新,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为此,我不赞同“少数知识分子思考战略性的问题,或曰战略知识分子”的分类。战略寓于战术之中,战术必有战略导向。心怀天下,是中华民族重新崛起的时代要求,是每个知识分子的良心、责任和义务。用邓小平同志的话讲,就是要“议大事,懂全局,管本行”。(作者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

      没有必要再搞一个新概念了

      梅然(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根据你们所给出的概念,我觉得有些像是“公共知识分子”,几乎是一个概念。既然如此,就没有必要再搞一个新概念了,而且很多人更喜欢“公共”的叫法,也算国际通用,叫“战略”或许让他们觉得太功利,或者是对自己专业的一种曲解(尤其是搞思想史、文化或哲学的,他们基本不用战略这个词)。

      公共知识分子是一个大话题,如果是这个主题,或许做起来也不会那么觉得不习惯,毕竟是一个大家接受的概念。如果非要坚持所谓战略知识分子的概念,那就集中在财经、政治等实务领域吧。不过,如果在这个领域,那些当官的算不算?比如发改委主任之类的?他们可谓是专门考虑“战略问题”的如果把知识分子定义为公共权力部门之外的,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可能会在客观上推动知识界的浮躁

      左学金(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我对“战略知识分子”的提法有一些保留,原因有三。第一,战略与战术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很难截然分开。第二,我们这个社会已经有些浮躁,许多人热衷于做轰轰烈烈的大事,而甘于寂寞,潜心研究的人却较少。我担心将知识分子分为战略知识分子和战术知识分子可能会在客观上推动知识界的浮躁。第三,我国已经有了许多正确的战略,大的如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小的如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平抑大城市过高的房价等。但是我们所需要的,倒是切实可行的,能将这些战略付诸实现的战术安排。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不宜以战略研究和战术研究来分高低。

      提出重视和加强战略性思考和研究来得现实,少争议

      马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从分工的意义上讲,我觉得这个概念提出意义不大,倒不如提出重视和加强战略性思考和研究来得现实,少争议。因为一方面分工已经定位了知识分子,再冠以某种新概念不过是“一碗豆腐”和“豆腐一碗”;另一方面,战略和战术问题是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问题,离开战略思维纯粹的战术,战术研究也不会走得太远(除非工匠意义上的战术),离开战术的把握,战略研究也会空泛无力。

      在当下犬儒主义、工匠主义流行的情况下,提倡、重视、加强战略性研究与思考很重要,但没必要进一步对知识分子划分,内容总是比单纯追求形式重要。

      提法不妥

      还是不要自创名字为好

      竹立家(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教授):战略知识分子这个概念我不太认同。因为只要是知识分子他就可能是战略的或者是公共的,战略一词让人觉得不好理解,公共知识分子有着明确的概念,在国外也已经运用的比较成熟,如果没有翔实的论证,我认为还是不要自创名字为好,以免引来很大的争议。

      这个称呼可能不妥

      周宪(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我的意见是,战略知识分子这个称呼可能不妥,照此分类,那还有战术知识分子或非战略知识分子?区分战略和非战略似乎没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知识分子就是超越了专家限制而关心大叙事或大问题、并对公众而非官方发表言论的人。而战略知识分子这个称呼有政府或官方“智囊”或“思想库”之嫌。

      恐怕不易被知识分子群体以及公众接受

      朱学勤(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我个人认为“战略知识分子”这一说法,恐怕不易被知识分子群体以及公众接受。与此概念接近的有“公共知识分子”、“政策研究型学者”以及国际政治、外交领域里的专业工作者,都沾点边,但又不宜把他们称为“战略知识分子”。举个例子,最接近这一说法的大概是基辛格与亨廷顿,但在美国、中国以及与此相关的学者,难以想象会把他们称为“战略知识分子”。如果这样分类,他们自己恐怕也会觉得怪异。

      赵立波(青岛行政学院教授):知识分子概念是苏联留下的、意识形态很强的概念,我国政策早已用人才取代其概念。9年前我做课题时曾专门向政策部门询问确切内涵,回答是知识分子不要细究,大家大致知道指的是哪些人即可。但学术研究依然有人用。

      你们提到的战略知识分子提法,我第一次听说。人才是第一资源、战略性资源是基本共识,战略性人才资源,说法有,可以了解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有关内容。建议再仔细斟酌此概念。

      乔新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在我看来,中国学者大体上可以分为知道分子、知识分子和公共知识分子三种类型。所谓知道分子也就是各个领域的技术专家,他们在各个行业对已有的知识进行认真的总结梳理,从而能够给人以启迪;知识分子则是一种社会性或者政治性的表述,知识分子应当理论联系实际,而不仅仅专注于技术领域,所谓理论联系实际更多的是强调知识分子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很遗憾的是中国当前没有知识分子;公共知识分子的影响力,不仅表现在知识界,而且表现在改造社会的能力方面,他们振臂一呼,群起响应,成为社会的伎俩,改造社会的先锋。战略知识分子大体上属于公共知识分子。因此,我不认同战略知识分子的提法。

      并非“踱方步”

      “战略知识分子”尚无定论

      向春玲(中央党校教授):“战略知识分子”的提法欠妥当,还不是特别科学。习近平校长的“踱方步”提法是针对我们党内部的干部来说的,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现在有这种现象,就是部门利益固化比较严重。“踱方步”的人是一种具有战略眼光、善于从宏观层面把握问题、善于理论思考的人。至于“战略知识分子”,我觉得尚无定论。不好发表观点。

      不能准确表达“踱方步”的人的内涵

      王君超(中央党校教授):“战略知识分子”的提法不太好说。听起来不顺溜,不贴切。这个概念和“踱方步”的人是有区别的,战略知识分子不能准确表达“踱方步”的人的内涵。

      我可以谈谈自己对“踱方步”的人的理解。这样的人首先是思考宏大问题的人,比如国计民生、社会发展,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其次,这样的人是指具有超前意识和思想的人,即思想的深度和预见性。再次,这样的人还是有理性的精神的人,不能急功近利。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指出来,“踱方步”的人也指我们党和政府的官员。官员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从事事务性的工作的,这类人主要的任务是执行。另一种是“政治家”,他们就是“踱方步”的人。当然,我们需要创造一种体制来保证大家都能有机会思考深远的问题。比如乡镇长也需要考虑宏观的长远的问题。踱方步的人是那些能够从日常事务中超脱出来的人,是不局限于眼前利益的人,不是光打小算盘的人。

      可提公共知识分子

      战略和战术的概念,太过于局限专业

      周维宏(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学研究中心教授):关于战略知识分子的概念,我不太熟悉,个人意见,我主张提公共知识分子。战略和战术的概念,太过于局限专业,我们有时很难区分哪个专业是战略的,哪个是战术的,战略这个词似乎有军事的味道。而公共的意思,是说不仅在自己的专业里活跃,还在公共领域里活跃。

      在国外有一种说法,就是公共知识分子,其实在我看来也属多余。知识分子绝对不等于有知识的人,而真正的知识分子都是公共的。

      知识分子就是具有公共关怀和敢于说出真相的人。目前教育和科技体制的发展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专家正在被自己的专业领域的各种专门知识所局限,知识分子正在消亡。当然,还有其他更复杂的原因,这里不用多说。

      与公共知识分子有所交叉

      范玉刚(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个人认为“战略知识分子”的提法还不是特别完善。这个概念与公共知识分子有所交叉。核心意思我理解是那些善于从全局考虑社会和人类发展的知识分子。

      个人认为,习近平校长提到的“踱方步”的人,是指我们党内应该有更多的善于理论思考、理论创新的知识分子。中央党校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培训、培养长于理论思考的人才的功能。“踱方步”的人同时还应该包括那些善于从宏观从大局出发,善于理论创新的党的官员。我们党内有很多知识型的官员。他们也是“踱方步”的人,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党还需要大量这样的官员。

      强烈反对

      李德顺(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知识分子还有战略策略之分吗?这么蹩脚的名字哪来的?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太恐怖了,怎么还有这种称谓?求你们了,别鼓噪这种恐怖的概念。

      周志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我很反感“战略知识分子”这种提法,我觉得中国目前的政治问题不是合作与否的问题,而是政治管理机构“专业化”、“综合化”与“民主化”的问题,大家争当所谓“战略知识分子”,不过是又多了一些新的不公平。校长、院长又会成为新的战略知识分子,批评者被作为不合作的人,用各种方法边缘化。


      《人民论坛》 (2010-09-01 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