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划清“四个重大界限”

作者: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9-30浏览次数:420

   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在引领中国前进正确方向、坚持中国发展正确道路的实践中显示出高度的思想政治水平。当前我们党正处在新的历史方位,能否及时洞察影响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正确区分重大是非界限,是对我们党思想政治水平的实际检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全党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始终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这是展现和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的重要契机,是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举措。

  准确把握“四个重大界限”表明党在思想政治上的敏锐性

  党的思想政治水平是由党的政治属性、历史方位、理论素养、视野尺度、思维能力等因素决定,反映在党的指导思想和路线方针政策中,反映在党的领导实践和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水平包含多种素质,其中一个重要方面表现为思想理论的敏锐性,也就是从现实生活、舆论动态、理论争论中,发现并提出具有普遍、集中、深刻、重大意义的问题,深入研究、辨明是非,作出正确的回答,从而保证党在纷繁事务中不忘根本,在多种矛盾中不丢原则,在各种倾向中不失方向。

  深入考察20世纪以来我国相继实现的三大历史性转变,可以看出,正是由于我们党正确把握在中国实现国家独立富强、人民解放幸福的根本性问题,开创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的道路,才引领中华民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党始终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为三大历史性转变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我们党正确解决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怎样进行中国革命的问题,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成功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转变,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后,依据国家经济政治形势的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正确解决中国要不要搞社会主义、怎样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问题,及时推进第二次历史性转变,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我们党从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成就挫折中,深入思考、不断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推进第三次历史性转变,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我们党以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作为领导实现三大历史性转变的根本保证,正确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发挥党的先锋队作用。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我们党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引入新阶段,深入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推进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三大历史性转变,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创举,是党的理论思维能力和思想政治水平的充分证明。

  当今世界,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党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就必须把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理论武装、世界眼光、把握规律、创新精神的要求体现在敏锐感知前进道路的重大问题上,在自觉划清重大是非界限的成果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四个重大界限”的提出,既是改革开放以来产生和遇到的重大是非界限的继续和深化,是四个重大问题的展开和具体化,又包含着新的形势背景和阶段性特征,需要作出更为系统深入并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的解答,以思想理论的自觉清醒保证深化改革的正确顺利。面对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广泛深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多样化社会思潮既共存又引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而深刻,必须更加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实践品格,既要从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吸收有益有用成分,又要坚决抵制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影响,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导作用。面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地位,更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影响,必须更加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及其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实现形式,决不走私有化、西化的邪路,决不走僵化、倒退的老路。“四个重大界限”的提出,本身就表明了我们党思想政治上深刻的敏锐性和鉴别力,表明了我们党敢于和善于抓住事物根本的理论彻底性。

  自觉划清“四个重大界限”体现党在思想政治上的科学性

  界限产生于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划清界限是澄清在界限问题上模糊认识的需要。划清界限促使思想认识从模糊到清晰、从表象到实质、从偏颇到客观。

  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从指导理论上提高党的思想政治水平的根本保证。这就要求首先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既不能用那些属于资本主义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的东西来“改造”、“替换”马克思主义本质性的东西,也不能固守那些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既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当作反马克思主义,也不能把背离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当作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体现在政治立场的对立、基本原理的分歧、价值理念的冲突和实践效果的反差等方面。划清这一界限,就能够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自觉划清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既摆脱了原有的单一公有制的束缚,又没有走上私有化的道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体制的变化、经济生活的多样化,人们意识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还有不少问题需要研究、许多现象需要解释、一些标准需要明确。这个界限划不清楚,就会把单一公有制等同于社会主义,当作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唯一实现形式,把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和其他所有制的正常发展当作“私有化”,从而否定经济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或把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暴露的一些问题归咎于公有制,主张私有化的改革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体现在制度的国情基础、利益取向、产权属性、激励机制、调控体系等方面。划清这一界限,就能够促进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积极推行公有制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自觉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党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负有重要使命。新世纪新阶段,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扩大人民民主、丰富民主形式,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这就提出了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与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的任务,坚决抵制把西方式民主,如“三权分立”等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摹本的错误倾向,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中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同时也要把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与照搬西方民主制度模式区别开来,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体现在民主的理论基础、制度基础和主体基础不同,民主的目的、内容和方式不同,等等。划清这一界限,就能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道路,保持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自觉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更加有效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坚持和建设什么性质的思想文化,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和方位标志。当今时代,文化的力量越来越重要,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竞争和较量越来越突出,迫切要求我们党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我国历史上有过漫长的封建社会,封建主义思想文化影响深远;近代以来饱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大肆传入;经济全球化时代伴随着文化传播的全球化,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处于强势地位。社会主义思想文化要在这样的传统、背景和环境中发展,就必须自觉划清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关系。应当承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中包含着优秀传统文化、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的成分,不能将其完全等同于腐朽思想文化,但必须认识到,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反映和代表了腐朽落后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关系,与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分别属于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趋向,产生不同的社会功能,存在着本质差别。划清界限的目的在于促进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过程,就是积极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过程。既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不能把多样化社会思潮统统归到腐朽思想文化的阵营中去;又要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能不加区别、一律“包容”。划清这一界限,就能够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实践区分“四个重大界限”反映党在思想政治上的成熟性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是需要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中认真贯彻和体现的事情。在实践中区分“四个重大界限”,必须掌握和运用正确的方法论。首先,划清是非界限,并不仅仅是思维的功夫,实践是判断重大是非界限的根本标准。理论的清醒必须通过实践的效果、实践的进步体现出来。其次,任何界限的区分都不是绝对的,辩证法不承认绝对的“非此即彼”,对立面的双方存在着连接、渗透和转化,纯而又纯的事物在现实世界中是很难找到的。在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要防止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做到抓住本质、把握主流、概览宏观。

  从理论上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到实践中体现这些界限,需要经过一个具体化、现实化的过程,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中划清是非界限。例如,一些理论问题的争论既有意识形态对立的情况,也有对马克思主义不同理解的情况。这就要求具体分析这些争论的性质,既要在意识形态斗争中明辨大是大非,又不能把正常的理论争论当作意识形态的对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各地区各部门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从各自的实际出发,探索和推出了许多新形式、新做法,其中有的也带来了不同意见和看法。这就要求与各地区各部门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对那些错误的做法,必须坚决制止纠正;对那些反映不同地区和部门具体实际需要,有利于促进各地各部门科学发展,满足人民利益要求的改革创新举措,就要容许差异、保护多样,而不能简单机械地对待处理。

  在实践中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将有力促进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这是理论与实际、原则与政策、观念与实现相结合的过程。必然促使广大党员、干部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主要内容,增强理论判断力和实践贯彻力,在各项改革发展的事业中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开创改革发展的新局面。这是发现和解决新问题、产生和深化新思想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实践总是要涌现出新的事物、新的方法、新的样式,必然要求给予新的理论解释和说明,从而加深和拓展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理解,使党的理论素养不断提高。这是在实践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的过程。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理想信念动摇,和对现实生活中这样那样的问题认识不清有密切关系。一些同志把许多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东西,归结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而困惑迷茫、丧失信念。划清这些界限并使之明确化实践化,将使广大党员、干部从亲身实践中切实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来源:《解放军报》 执笔:颜晓峰、刘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