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的职责就是讲真话、献良策

作者: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9-30浏览次数:451

    两会圆满落幕。来自不同的界别和领域的政协委员,忠实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在三月的春风里,把自己的强烈责任心和真知灼见和盘托出,“直言”“回应”“交锋”,讲真话,说心里话,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们也注意到,两会期间,个别委员发言走腔变调,要么说套话,要么说无用的话,浪费了宝贵的公共资源,受到公众的批评和质疑。

  开会言之有物,履职能力是前提。让政协委员发言真正有水平、有见地,我认为,需要从三“不”找问题:

  问题一:不会代表。政协委员代表不同的界别,是一个领域的“行家里手”,客观“代表”、有效“代表”,当好界别群众的联系人和代表人,及时反映本界别群众的利益诉求,既是责任担当,更是勇气所在。个别委员为何当不好“代表”,一句话,是履职准备不足,缺少“代表”能力。一个合格的委员首先要有参政议政的热情,其次要具备相应的能力。政协委员反映的事情不论巨细,哪怕是一件很具体的“小”事情,只要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代表群体切身利益、属于人们普遍关注和能够得到解决的,就有价值。如果每个政协委员都能有针对性地拿出自己的提案与建议,每个人都敢于为自己所代表的界别、阶层仗义执言,同时掌握、反映其它界别、其它社会阶层的动态与心声,那么,民主协商的氛围就会更加浓烈,发言的水平和提案的质量就会更高。

  问题二:不愿“充电”。学习是人生的第一需要,就政协委员而言,学习既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常态。一些委员之所以在公开场合说空洞的话,说违反常识“雷人”的话,说到底,是读书不够、知识欠缺。个别人热衷于做表面文章,热衷于“学学词、练练嘴、表表态”,就是不会静下心来“充充电”。花时间多读点书,是“当上委员”的重要条件,也是“当好委员”的现实要求。当今中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矛盾突显的转型时期。政府工作报告提及的企业改制、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反腐倡廉等突出问题如何解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等重要目标如何实现?面对这些纷繁复杂的问题,政协委员的知识底蕴是否深厚、视野是否开阔,将直接影响到建言献策的效率与效果。

  问题三:不善调研。调查研究一直是我们的好作风。人们习惯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何一些委员的发言、提案比较粗浅?说了一大堆数字,总是触及不到问题?我想,这与一些委员平素疏于调研不无关系。回眸人民政协走过的60年非凡历程,凡是那些有质量、有高度、有影响的提案和建议,无一不是委员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现场辛勤调研的结果。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任玉岭2007年就跑了20多个省区市进行调研,他深知,“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要提出切实可行的高质量提案,就必须掌握第一手社情民意,否则很难发现政策的失误和群众的疾苦。从医40余年的迟宝荣委员,结合自身行医实践和调查,向政协提交了“关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提案;作为少年法庭法官的尚秀云委员,在工作中接触了大量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多年来,她一直为未成年人问题鼓与呼……

  三“不”问题解了,建言的“底气”自然就足了。这是一种责任要求,更是一种素质体现。正如全国政协委员秦晓说的,日常工作中,我们听到很多脱离实际的套话、空话,但政协委员不应说空东西,大家多讲群众关心的问题,讲真话、献良策、敢担当,否则就是失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