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的那些“好事儿”——记学校劳动模范、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刘可禹教授

作者:发布者:张庆强发布时间:2020-07-02浏览次数:239

  “一个极好的人!”这是学生、同事对刘可禹老师的一致评价。
  刘可禹老师的“好”体现在多个方面:他的好体现在率先垂范、乐于助人的高尚人格,体现在言传身教、甘为人梯的师德风范,体现在求实创新、勤奋严谨的科研精神,体现在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刘可禹老师的“好”也“润物细无声”地感染影响着身边的人,成为学生和青年教师为学为人的行动指南。
  言传身教甘为人梯
  “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就是为人师表,将做人处事的正确方式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启发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每个学生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做最好的自己。”这是刘可禹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刘可禹的家族中有6位教师,受家庭影响,他自小对教师充满敬佩。如愿成为一名教师后,刘可禹始终牢记作为教师的使命与责任。
  在学生眼中,刘可禹是一位认真严谨、亲切无私的师者。
  “刘老师对待每一件事情都十分认真,高度专注,保证出精品。”刘可禹的博士研究生范雨辰表示,刘老师对待工作时的认真、细致以及持久的专注力让自己受益良多。刘可禹坚持“有求必应、有问必答”的原则,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因为经常出差或是参加各种会议,刘可禹能够坐在办公室里独自工作的时间很宝贵,每当他在办公室时找他交流的师生络绎不绝,不管多忙他总是耐心地为每个人提供指导。
  “我希望我的学生诚实做人、踏实做事,严谨对待研究工作达到精益求精,挖掘自己最大的潜力不断追求卓越。”刘可禹坚持科研育人,通过自己的科研平台引领学生创新之路。他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关注国内外成果,挑战老师的观点,能够超越前人;他关注学生科研创新进展情况,每个月组织科研团队组会,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予以纠正,让学生少走弯路;他鼓励学生自己提出科学问题和实验方案,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能力;他要求学生做好文献调研,做真正有意义的研究,保持认真、高效的工作态度。在刘可禹的严格要求、耐心指导下,学生们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大大提升。刘可禹先后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0余人,其指导3名博士后连续三年获批国家“博新计划”资助,学生发表多篇国际SCI论文包括ESI高被引和热点论文。
  工作中的刘可禹认真严谨,但在生活中非常亲切。尊重他人、处处为他人着想已经成为刘可禹的一种习惯,范雨辰深有感触地说:“对待学生,刘老师从不摆出一副威严的面孔,跟刘老师微信或是电话交流时总能看到或听到‘请’‘希望’‘不好意思打扰了’‘谢谢’等字眼。”刘可禹的另一位博士研究生刘维晶记得第一次跟刘老师出野外,由于没有经验,遮阳伞遮阳帽一概没带,刘老师注意到之后将自己的帽子让给她,这件事让刘维晶很震撼,她感慨道:“能进入刘老师的团队真的很幸运,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刘老师的言传身教都将使我受用一生。”
  潜心科研成果卓著
  “我常常鼓励团队的老师和学生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做研究,惟真惟实,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攀比、不急于求成。”在刘可禹看来,做科研最重要的是创新,要解决实际问题,不做没有意义的工作。刘可禹总是以身作则,每天最早到达办公室,直到深夜才结束一天繁忙的工作,他的勤奋执着,激励着团队成员找好科研方向,为地质科学进步做贡献。
  “在研究过程中,刘老师总是亲力亲为,从实验过程到数据解释再到成果总结,基本都要全程参与,全面掌握,引导我们学会真正的科研态度;在学术交流时,刘老师总能自己先准备好最新的认识与进展,供团队交流参考。”刘可禹的科研团队成员葸克来副教授坦言,从刘老师身上真正领悟到了“做学问,先做人”的道理。
  刘可禹经常提醒团队成员:一个人的力量一定是有限的。他注重团队成员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尽可能实现研究方向的交叉融合。刘可禹注重发挥传帮带的作用,青年教师任何时间需要学术研究、基金和人才计划申请等工作的指导,都能第一时间得到他的回应。在他的影响带动下,团队形成了团结向上、和谐宽松、勤奋高效的良好氛围。
  刘可禹善于从前人众多的研究工作中找到当下最亟待解决的本质问题所在,提出的科学问题往往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这一点是建立在他广博的知识面和大量的科研经验基础上的。多年来,刘可禹科研成果颇丰: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文章130余篇,出版专著4部,作为客座编辑出版4期国际SCI专辑、2期国内EI专辑,在国际同行中有较高的影响力,在国际会议特邀报告和担任会议主席12次,Research Gate指数为42.95;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层(沉积)正演软件SedPro;作为骨干成员获批国家自然基金委“油气成藏机理”创新研究群体;科研成果获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院杰出研究成果奖,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基础研究二等奖,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
  刘可禹充分发挥能量积极为学校和学院的科研发展做贡献:完成智能数字水槽实验室、地质流体史分析实验室与地质过程数值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引进聚焦离子束/电子束双束系统(FIB)、大尺度工业CT、高分辨率激光拉曼光谱仪、高性能微区荧光光谱仪(XRF)及颗粒荧光仪等多套国际领先的大型实验设备,极大地强化了学科平台;担任塔里木深层勘探项目负责人,积极落实中国石油与学校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为学校“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牵头成功申报“深地”项目,实现了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重点研发计划历史性的突破,为一流学科建设核心指标的跃升做出了杰出贡献。
  无私奉献勇于担当
  除了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外,刘可禹还积极主动承担各项学校、社会上的责任义务。作为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学校学术委员会成员,他认真履职,评选、提拔优秀青年人才,并主动参与有利于学校、学院发展的各项工作,为学校和学院的发展保驾护航;他牵头申请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积极为青年教师创造科研条件,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机会和平台;他担任中国石油大学科协副主席与黄岛区科协常务理事,为学校科技发展积极贡献力量;他利用中国石油大学欧美同学会主席之职,积极为学校人才引进与交流工作建言献策。
  刘可禹活跃于国际学术界,是AAPG、AAAPG、SPE、AGU、IAS、GSA等国际学术组织会员和理事,并以AAPG亚太地区会员代表身份积极参加AAPG的相关活动。他以学校为主办单位组织了“地学前沿国际研讨会暨中国地球科学促进会2018年会”、2018年“AAPG深层-超深层含油气系统”和2019年“AAPG页岩油国际地质技术”研讨会,扩大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声誉。
  作为青岛市侨联海外顾问、澳大利亚西澳山东同乡会荣誉会长,刘可禹热心青岛市政协和侨联工作,主动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广泛宣传学校发展大计。今年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发生后,青岛市侨联动员海内外侨团和海外侨胞、归侨侨眷为疫区捐赠款物。刘可禹响应号召,第一时间通过青岛市红十字会向武汉捐款1万元,并组织西澳大利亚山东同乡会向西海岸新区部分学校捐赠1吨酒精。刘可禹还积极组织欧美同学会联系国际同行,宣传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的经验和举措,分享中国抗疫中的动人故事,赞誉中国人民在疫情防控中展现的中国力量、中国效率,为世界抗疫注入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刘可禹非常感激大学期间的老师——著名海洋地质学家杨作升教授,“杨老师的言传身教使我学习到了如何成为一个思想开放、富有创造力和探索精神的人,真正走出去成为一个国际化的人才。人类的进步在于知识的积累与传承,而教师本职是传授知识,为人类文明延续做贡献。我要成为这样的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