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3年12月20日,学校工会委员会发布《关于表彰2013年工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中石大东工[2013]10号),授予王冠民等9人为“师德标兵”。校报自本期始陆续刊登9位“师德标兵”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先进事迹,弘扬“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德师风。
面对两位记者的来访并听说要上校报,王冠民说这“太突然了”,略带“羞涩”的他说师德标兵这个称号感觉难副其名:“压力挺大。我们学院比我做得好的老师,有很多呢!”
“从1994年来到石油大学,20年了!”一谈及他挚爱的教师职业和学术研究,王冠民没有了刚才面对“记者专访”的不安,话教学、说研究,他侃侃而谈,动情之处,眼睛里甚至闪着光亮。
回忆这20年,王冠民说自己没有文学作品中的蜡烛那样神圣,更没有孔孟传道那样伟大,“我只是享受与学生共同进步的过程,乐做他们成长的人梯。”
为了让更多的人搭乘这架“梯子”走向广阔的舞台,王冠民可谓是煞费苦心、甘之若饴。
地质学理科特性鲜明,为了拓展学生发展空间,王冠民四年前就开始着手专业培养计划的改革,于去年完成了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只有几页的方案背后有着科学严谨的指导思想,凝结了王冠民和同事们诸多心血。经历了十几次修改才确定的方案,目的就是:更加科学,更利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明确学生发展方向,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希望能在可以预见的几年里,这个方案不落伍。”新的本科培养方案对于王冠民来说是“现在最值得骄傲的事儿”。
上王冠民课的学生都知道王老师在课堂上有“两大怪”:课件请随意拷,笔记不赞成记。“要记就记对你有启发性、帮助课后思考的内容。”
在课堂内外的教授过程中,王冠民最注重的是引导大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大力培养其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他还积极推进和实施地质学专业学生的本科生导师制,倡导和推行本科生毕业设计提前化,在地质实习中提出了学生为野外探知主体的教学法。
以学生观察分析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法是王冠民在多年的地质实习中探索出来的。“实习前我先告诉大家今天的路线内容是什么,到观察点后同学们要告诉我发现了什么,并且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在听了大学生的想法后,王冠民再和大家一起重新梳理思路、交流看法。大学生普遍反映,没有了填鸭式观摩般的教学,在潜移默化中锻炼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作为研究生导师,王冠民和学生的学术交流是平等和开放的。“有时学生的一些想法是我都没有思考过的,我觉得很好,就拿出来一起探讨,鼓励他继续把这个工作做下去。”
王冠民乐于和学生交流,“我也不是什么都懂的。”他谦虚地说可以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相互学习、一起进步,学生不仅仅是科研助手,更是研究伙伴。
王冠民就是这样一个低调谦逊的教授,以至于他在申报先进的表格中用“各级成果奖十八项”几个字来总结2011年前的学术成就。
王冠民在油田企业经常偶遇自己多年前的学生,他们总是激动地招呼“王老师!”可20年来王冠民送走的无数毕业生哪能都一一认清?但每到此时,每每听到学生的成就,王冠民心中就会被自豪和幸福满满填充。
享受教书育人的美好,甘做青年学生的人梯,王冠民在向我们诠释着大学教师的师德师风。
原文链接:(http://sydxb.upc.edu.cn/weekly/show.aspx?id=24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