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家访,架起少数民族学生家校“连心桥”

作者:统战部发布者:统战部发布时间:2016-10-10浏览次数:139

    国庆前夕,2014 级藏族大学生玉珍扎西(文中学生均为化名)收到一笔8000 元的校友资助,她虽家庭经济困难但仍好学上进的事迹感动了校友,这源于一次特殊的家访。今年暑假,学校5 名辅导员和1 名学生组成家访团,行程上万公里,足迹遍及新疆、西藏12 个区县,历时36 天,对29 名少数民族学生开展家访工作,架起少数民族学生家校“连心桥”。

    “真没想到老师能到家里,没想到学校这么关心自己的发展。”家住拉萨的玉珍扎西和家人对冒雨来访的家访团感到很惊讶。家访团不仅和她家人进行了深入交流,还听到了不少她原本在校不曾袒露的心声。

    “少数民族学生喜欢和本民族学生待在一起,与其他民族学生和老师交流少,通过家访了解了学生的成长环境,拉近了学校、老师和学生及家长的心理距离。”家访团领队、学校少数民族学生辅导员米娜瓦尔·胡吉说。

    勘查技术与工程2014 级大学生别克扎提,家住新疆阿勒泰,在校积极上进,学习成绩良好,他家里收入微薄,妹妹正读预科,在家访团介绍国家和学校资助政策后,家长打消顾虑,支持他考研的想法。

    “实地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环境,对他们更加理解和包容,现在感觉学生看我们的眼神都不一样了。”家访团成员赵振华说。

    家住新疆库车县的努尔依然,是一名地质勘探专业的学生,学习困难,家访团了解到了以前多次交流没找出的原因:对父母主张报考的专业不感兴趣。在老师的帮助下,努尔依然目前已摆正心态,努力学习。来自新疆阿克苏地区的阿布力江,学习石油工程专业,成绩优秀,争取了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但家长希望他毕业回家乡求职,经过家访团跟家长耐心解释,家长转变了观念,支持孩子的想法。

    “此次家访,叩开的,看似是一扇扇家门,连接起的却是家校之间、师生之间的心桥。”辅导员郑珊珊说。本次家访通过实地了解少数民族学生成长环境,走进学生内心,构筑家校育人合力,为进一步提高全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水平打下基础。

    我校共有来自34 个民族的1600 余名少数民族学生,学校从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逐渐形成了“四个和谐统一”的工作理念和方法:整体规范管理与适度关注帮扶的和谐统一;强化思政教育与尊重民族文化的和谐统一;构建外部环境与激发内在力量的和谐统一;解决实际困难与开展心理帮扶的和谐统一。这些举措极大促进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2001 年以来,学校共培养了近四千名少数民族毕业生,他们中涌现出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等优秀人才,成为各行业的骨干,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贡献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