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瑶琪团队硅质岩古气候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作者:sdtzb发布者:张庆强发布时间:2015-05-05浏览次数:131

 

点击查看原图

    近日,我校民盟支部主委、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周瑶琪及其指导博士生姚旭在硅质岩古气候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著名学术期刊《地球与行星科学快报》(Earth Planet. Sci. Lett.)上发表题为“Astronomical forcing of a Middle Permian chert sequence in Chaohu, South China”的16页长文:第一作者为地学院姚旭博士生,第二作者为地学院周瑶琪教授,第三作者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Linda A. Hinnov教授,第一完成单位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硅质岩(chert)记录不同沉积盆地、不同地质时代的硅质沉积-富集过程,可制约溶解态硅在岩石圈、生物圈和水圈中物质循环。天文驱动(astronomical forcing)指地球空间轨道周期变化调节地表日照量和古气候,沉积盆地经历长期气候变化-沉积响应,发育韵律层沉积。对华南巢湖地区2亿7千万年前二叠纪硅质岩-泥岩韵律层进行天文调谐(astronomical tuning),发现大陆边缘层状硅质岩-泥岩中赋存斜率旋回和岁差旋回,建立长达4.7百万年的二叠纪硅质岩天文年代标尺。华南二叠纪处于古热带季风气候,古气候变化驱动硅质-泥质旋回沉积有两种可能模型:赤道热带季风-上升流控制硅质生物生产力旋回,南半球冰川-海平面升降调节陆源泥质输入旋回。硅质岩-泥岩旋回的地质指示意义包括:硅质岩富集成因、硅质沉积过程,晚古生代天文年代标尺,华南地区二叠纪古气候等。

    近年来,周瑶琪教授带领地球化学与岩石圈动力学实验室开展硅质岩成因与盆地动力学研究,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多个科研项目,已经发表近10篇相关论文,在我国南华北、华南北部、山东近海等地进行野外地质工作,对古生代、中生代硅质富集与盆地演化形成独特见解与认识。

    此项研究工作先后得到国土资源部重大油气专项(周瑶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周瑶琪)、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姚旭)、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项目(姚旭)等项目资助。

《地球与行星科学快报》(EPSL)全称“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是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的顶级综合性期刊,拥有广泛学术影响力,与“Geology”和“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并称国际地学领域 “三驾马车”。该期刊重点发表关于地球和行星的物理化学过程、演化及普遍特性的研究成果,涉及内容从行星内核到表层大气,现今影响因子为4.724,5年影响因子为5.038,属于地学SCI TOP杂志。 

    有关该研究的详细内容请参阅: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2821X15002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