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对于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科研工作者们来说可谓是深有体会。由于地质工作的特殊性,需要科研人员进行长期野外考察,而钟建华教授,便是这些科研人员中的优秀代表。
截至目前,钟建华教授在国内发表学术论文270余篇,其中单独和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80余篇,9篇被SCI收录,25篇被EI收录。曾于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以第一获奖人的身份获得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与此同时他还是《古地理学报》、《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等杂志的编委和第十二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第二组会评专家。
而这些成果的取得,大部分都是钟建华脚踏实地“走”出来的。在被问及专业领域时,钟建华说自己最擅长的就是地表地质考察。常年的地质考察使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南到五指山,北至松花江,东到黄海之滨,西至伊犁河畔。钟教授最为之骄傲的成果便是提前5年成功预测柴达木盆地两个亿吨级油田———昆前油田和英东油田,发现济阳坳陷砂3中期的超深水环境。在柴达木盆地,钟建华发现了许多特殊的地质现象,相继发表《柴达木盆地西部七个泉地区第四纪冰川刨耕变形层理的研究》等科技论文。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北部,常年风力强盛,干旱少雨,环境恶劣。“柴达木盆地我至少去过30次,”钟建华教授微笑着说。
“特别能吃苦!”是同事们普遍给予他的评价。钟建华的同事吴孔友回忆道:“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曾经与钟教授合作做关于青海油田的相关项目。当时条件非常艰苦,在海拔3000多米十分干旱的高原上,我们一块去跑野外。在呼吸困难的情况下,钟教授总是不畏艰苦地带领大家攀岩。当时蚊虫很多,我们也没有什么防护措施,钟教授不断鼓励大家克服困难,继续前进。那次考察发现了很多很有特色的地质现象,并因此先后申请到了中石油创新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面对一次次的环境恶劣的实地考察,钟建华却是不觉辛苦,乐在其中。也正是因为这样深入的探索,才有了之后众多的学术发现与科研结果。
除却科研工作者的身份,钟建华还是一名称职的老师。迄今为止,他已培养博士100余名,硕士30余名,并指导了两位统招博士研究生在毕业的次年即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钟建华十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经常带学生进行野外考察,甚至有的重要科研课题就是他带着学生地质考察的时候发现的。
钟建华曾作为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的指导老师,先后指导两个学生团队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回忆起这段经历,钟建华也是记忆犹新。“当时去河南西峡野外考察恐龙蛋保存的地层,条件非常艰苦。我和学生朱光有他们在野外长距离徒步,疲劳不堪,饥渴难耐。”而这次考察也为日后朱光有团队获得挑战杯一等奖奠定了基础。
对于培养学生,钟建华坚持“七分靠学生,三分靠老师”的培养理念。“关键是学生自己要有强烈的成功愿望和脚踏实地的不懈努力,再加上老师的正确引导和悉心指导。”而钟教授日常工作中的吃苦耐劳与脚踏实地也给学生树立了榜样。
回顾在学校十几年的工作,钟建华这样评价自己:“还算得上是一个努力敬业的人。无愧于自己,也无愧于学校。”对于未来,钟教授表示希望在退休之前总结多年的积累,再培养几个优秀的学生,怀着对科研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原文链接:(http://sydxb.upc.edu.cn/weekly/show.aspx?id=23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