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已经成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主体,他们出生在新中国、成长在改革开放中、磨炼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探索突破区域、部门、行业、所有制等选人方式,增强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推荐工作的组织性、程序性,实现人才选拔的宽领域、广覆盖。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并对加强党外人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基层作为发现和培养党外人才的基础领域,一定要抓住契机,把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和加强党外人才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努力为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党外人才。
充分认识重要意义 客观对待存在问题
把党外人才建设放到党和国家大局中去认识和把握,历来是我们党的重要战略方针。我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和独特优势,就是中国共产党与党外人士长期合作,各党派、各民族、各阶层、各团体和社会各界的代表人士共同参与国家政治和社会事务管理。实践证明,没有各领域党外代表人士的不断涌现和成长,统一战线就难以可持续发展;没有一大批党外代表人士积极参与,我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就难以充分发挥。因此,我们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高度,坚定不移地推进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从基层情况看,党外人才队伍总体情况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数量总体不足,有的领域高层次人才匮乏,有的领域后备队伍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需要,甚至出现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人才断层现象;结构亟待优化,各领域发展不平衡,相对集中于教科文卫等系统,知识结构、专业结构较为单一,年龄结构、梯次结构不够完善;素质有待提高,缺少一批有一定威信影响的代表性人士。未来两三年,基层面临换届工作任务,必须及早谋划、提前准备。
准确把握时代特点 积极探索成长规律
不同时期,党外代表人士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已经成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主体,他们出生在新中国、成长在改革开放中、磨炼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作为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实践者和受益者,既有较高的政治认同,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同社会主义制度,又有较强的民主参与意识;经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既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进取精神、务实态度,又注重主观能动作用的实现;经历从相对封闭到全面开放的转变,既思想开放、眼界开阔、观念更新,又具有多样的价值取向;经历社会结构单一到多元的转型,既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又是各自领域的“小众代表”。统战部门要准确把握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成长的时代背景,充分认识其基本特点,积极探索其成长规律。要密切关注各领域崭露头角的党外人士,及时把他们纳入视野、跟踪培养、给予安排,为他们健康成长搭建平台、提供舞台。要把专业能力作为考察和选拔党外代表人士的基础,在安排使用中注意发挥专业特长,同时还要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岗位要求,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能力、实现角色转变,在更大范围、更广阔领域发挥代表性作用。要着眼发挥导向示范作用,既要培养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具有较大影响、经得起风浪考验的社会活动家,又要在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形成具有引领作用的团队,发挥整体带动效应。
坚持基本原则 做到统筹兼顾
坚持党管人才与发扬民主相统一。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必须坚持党的干部路线,贯彻党的人才工作方针政策,严格选拔任用的标准和程序,确保党外干部和人才成为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坚持培养为重和以用为本相促进。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重点是培养,根本在使用,必须坚持育用结合,使他们学其所需、展其所能。坚持严格要求和热情关心相兼顾。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把政治立场和政治表现作为第一标准,综合考察业务水平、实践能力和群众公认度,严格把关、确保质量。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使他们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保持清醒头脑和政治敏锐性。坚持统筹推进与突出重点相结合。要统筹考虑党外代表人士的数量和比例,形成总量适应、分类选备的合理梯次结构,同时着力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要统筹当前和长远,加强后备人才发现和储备;要统筹推进“六支队伍”建设,着力抓好薄弱领域,加大民族宗教界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建设力度。
注重发现培养 加大使用管理力度
发现是选人用人的第一环节。要开阔选人视野,加强与相关部门、党派组织、有关团体的人才信息交流,探索突破区域、部门、行业、所有制等选人方式,增强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推荐工作的组织性、程序性,实现人才选拔的宽领域、广覆盖。培养是增强党外代表人士代表性的主要手段,必须突出针对性、增强实效性。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学院作为党外代表人士培训主渠道作用,组织他们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老一辈党外代表人士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优良传统,不断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和思想共识。要强化实践锻炼,坚持和完善考察调研、岗位交流等有效形式,帮助党外代表人士弥补多岗位实践锻炼不足的“短板”。党外代表人士的发现、培养,目的在于使用,成效检验也在于使用。应充分用好现有政治资源,统筹考虑政治安排、社会安排、实职安排的功能特点和岗位要求,有针对性地在人大、政府、政协、法院和检察院、国有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六个方面进行安排。要努力拓展社会资源,结合党外代表人士的专业特长,推动有关人民团体和行业组织安排党外代表人士,为党外代表人士在不同领域施展才干、体现价值提供平台。加强对党外代表人士的管理,是确保党外代表人士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要突出管理重点,全面了解党外代表人士的德、能、勤、绩、廉状况,加强教育引导。要丰富管理形式,坚持正面教育、事前监督为主,健全考察、评价、监督和激励机制,探索运用个人述职、民主评议、定期考核等多种方式,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