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军,男,1964年3月生,汉族,二级教授,无党派人士。现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成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省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和青岛市拔尖人才,校无党派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
自1984年以来,他一直从事油气田开发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教学上,他不仅自己潜心教学,而且作为院长,始终把抓好人才培养作为一把手工程。在他的带领下,学院抓住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全面启动的契机,深化教学改革。依托教育部“石油天然气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石油天然气学科专业规范”课题、“山东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建设以及国家石油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等多项教改项目的研究和实践,开展对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创新和实践,进行配套教学条件建设,取得了多项教学成果。制定并完善了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钻井工程、油藏工程、采油工程、油层物理和流体力学等5门主干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均已建成为省“精品课程”,其中“钻井工程”2008年建成为国家精品课,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占到了专任教师的85%以上。他本人也先后获得中石油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其负责的油藏工程课2006年建设成为山东省精品课。在研究生培养上,他不断创新,已培养博士11人,硕士32人,很多已成为企业和研究单位的骨干,其中2名学生获省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
科研上,他面向国家重大科技需求,刻苦钻研,勇挑重担,攻坚克难,取得丰硕成果。近年来,作为课题长,他先后承担“973”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863、国家油气重大专项等30余项,5项成果通过了省科技厅鉴定,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研发4套自主知识产权软件,在国内10多个油田应用,成功解决了中高含水期油藏和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试井解释问题,取得了10多亿元的效益。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出版专著和教材4部,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35篇,形成了中高含水期油藏试井解释方法、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理论和孔隙级微观渗流理论等3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力。
学科建设上,作为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他与专家教授一起科学规划、凝练学科方向。2000年他负责的油气田开发学科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经过211三期建设和教育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汇聚了一批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学科实力不断增强,并在国内名列前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学院管理上,作为院长以身作则,紧紧围绕“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学院”的发展目标,学院实现快速发展。他坚持特色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坚持学术立院、人才强院、文化兴院,提出了“学者、学科、学术、学风、学生”――“五学和谐相生”的治院新理念。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学生工作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学生就业率连续10多年在99%以上,石油工程专业连续8年被评为同类专业的A++专业,处于领先地位,2009年石油工程学院获得全国教育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