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风采之七】市政协委员杜启振为驻青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建言

作者:潘奕铭 唐铭爽发布者:张庆强发布时间:2018-12-05浏览次数:325

  “做一个有作为、有贡献的政协委员,要加强学习、认真履职、珍惜荣誉、牢记使命。”今年青岛市两会期间,市政协委员、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杜启振教授提出了“关于实施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案”,通过详细和专业的调研及测算,就“双一流”建设的背景、青岛市开展“双一流”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及线路图作了详细阐述。
  “双一流”建设是继“985工程”“211工程”后,又一项国家重点建设工程。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7年1月24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
  作为教育界代表,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学科建设及管理工作的经历,杜启振教授从调研中分析得知,部分省份为占得一流学科建设先机,赢得主动,纷纷先行先试、出台了新举措,如:广东省启动实施了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计划,3年投入50亿专项资金,建7所高水平大学和18个重点学科,还将再投入80亿,建设3所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江苏省投入50亿用于学科建设;上海市实施了“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第一期投入36亿……这些建设工程或项目有力提升了相应省市的高等教育水平,促进了教育的现代化。
  “青岛市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学科建设整体水平与兄弟省市一流学科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进入世界领先水平的学科较少。”在杜启振教授看来,与率先开展一流学科建设的上述省市相比,青岛市一流学科建设亟待加强。
  为论证青岛开展“双一流”建设的可行性,杜启振教授对驻青8所公办高校参加教育部第四轮、第三轮学科评估情况进行了全面统计,对他们的国际和国内排名情况也进行了归类整理。他认为,“驻青高校已经或者正在成为青岛市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解决青岛市重大科技问题、实现科学发展的生力军之一,更是创新和创业活动的主力军。”他还提到,近年来,青岛高校引进工作进入快车道,各高校在国内外大学排名中的位次也不断攀升。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著名高校陆续入驻青岛,在青高校的数量和质量都迈上了新台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在优势学科方面,杜启振教授调研得出,青岛A+学科数目位居全国前列;在C-以上学科总数上,青岛位居非省会城市第一名。此外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青岛共有10个学科进入全国前20%;截至2017年3月,青岛市已有24个学科进入ESI前1%。2014-2016年,青岛市“重点学科市校共建工程”建设了12个学科,初步形成了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的重点学科战略集群。对新引进高校学科围绕“蓝色、高端、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进行了布局。
  “我市在高水平大学和学科方面有了一定储备,做了大量铺垫工作,实施‘双一流’建设具备良好基础,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要求。”
  通过调研论证,杜启振教授提出,到2030年,有4~5所大学接近或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有10个左右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15个以上学科跻身国内排名前20%,40个左右学科进入ESI前1%,更多学科为服务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支撑引领作用。到21世纪中叶,将青岛建成高等教育强市。
  在建设举措上,他提议,应分类遴选以确定“双一流”建设类别。主要分三类:一是综合实力较强,经过重点建设有望进入国家或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工程的学科。二是与青岛市产业发展联系紧密、贡献度较大的学科。三是当前基础一般,但符合青岛市产业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需要提前布局和培育的学科(包括新引进的高校学科)。同时,提出设立“青岛市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专项资金”,加大投入,强化绩效考核,实施动态评估。
  就一流学科建设,杜启振也提出不少建议:一要加强组织管理。建议在市委、市政府主导下成立一流学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顶层设计、宏观布局、统筹协调事项。二要有序推进实施。聚焦重点领域,整合相关学科资源,科学编制规划方案,探索青岛特色的一流学科建设之路;政府联合企业、行业专家,采取合纵连横方式,对驻青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行咨询论证;给予高校资金、政策、资源支持,建立多元化投入格局,在公平竞争中扶优扶强扶特;强化绩效考核,实施全方位服务,充分激发高校争创一流、办出特色的动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