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看中国共产党青年观的新发展

作者:朱峰发布者:赵俸梽发布时间:2016-07-12浏览次数:53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专门谈到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青年:他回顾了党的主要创立者之一李大钊的《青春》名篇,肯定了青年对党的贡献,“95年来,我们党取得的所有成就都凝聚着青年的热情和奉献”;他再次要求全党“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他对青年寄予充分信任和深切期望,希望“全国广大青年要深刻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坚定不移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青年”的这段讲话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体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史就是中国先进革命青年的创业史

青年作为现代性的产物,其本质不仅是自然生理年龄意义上的年轻人,青年性在社会文化建构意义上更是代表着一种批判性的态度和创新变革的精神。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史也是一段中国革命青年的创业史,中国共产党自建党起就与中国青年的前途和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由一群革命青年创建的党,参加中共一大的13位党代表的平均年龄不到28岁;新文化运动中围绕青年问题的讨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规模、系统性传播,而这被认为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理论准备。1915年,陈独秀创建了《新青年》杂志为标志,高举科学和民主大旗的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随后,这本以青年为研究对象的杂志便成为了彼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系统传播的最主要阵地,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鲁迅、刘半农等一大批当时中国最杰出的青年知识分子都以此为舞台,展示大师智慧,碰撞思想观念。而这些《新青年》的核心作家们很多后来成为了党的创始人、领导人或者支持中国共产党、与党的领导人就有密切交往的左翼文人。

青年是党的未来与希望:“95后”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是“青春之党”

1921年建党开始,无数青年中的先进分子投入到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青年的紧密联系从那时开始就从未间断过。不仅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或通过青年团领导中国青年运动,而且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都热情关心青年和青年运动,给予了亲切关怀和科学指导。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就曾面对青年热情洋溢的说出了这番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到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也曾就青年和青年工作作出过系统的论述,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青年观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中国共产党而言,执政的最大优势是赢得青年,执政的最大风险是失去青年,赢得青年就能赢得未来。建党95周年前夕,中组部发布了最新的党内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8875.8万名,其中,30岁及以下党员1375.2万名,占15.5%3135岁党员879.2万名,占9.9%,也就是说35岁以下的青年党员占到了党员总数的25.4%,每四个党员中就有一个青年;2015年共发展党员196.5万名,其中,发展35岁及以下党员160.8万名,占发展党员总数的81.8%。这样一种党员结构比例至少透露出两方面的信息:一是时至今日,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有对中国青年的强大吸引力,使得青年群体构成了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一个整体结构趋向于年轻的政党,将会充满向上活力和改革创新的精神,这样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完全可能的。而世界上一些“老化”严重的老人政党,趋向于保守的理论路线政策无法感召青年,抑或话语表达与传播方式滞后而无法吸引青年,将面临着青黄不接、结构断层的危机,例如俄罗斯共产党、中国国民党等老牌政党都曾面对过因为无法在青年中吸纳有生力量或争取支持,而面临较为世代更替危机的局面,并直接影响了其政党政治理想和活动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新青年观是治国理政新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一步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青年观,他还非常频繁的通过发表讲话、座谈交流、贺信回信、参加活动、批示批复等方式与青年进行对话、对青年工作给予指导,阐述了新形势下党的青年工作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

  概括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新青年观集中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教育引导青年”转变为“教育引导、服务维权”并重。青年在过去的政治话语中往往被看做是未来和希望,并作为接班人被寄予厚望,实际上,青年既是充满向上张力的社会力量,但作为“从少年儿童向成年人过度的”社会群体,他们同时也面临着生理、心理、文化和社会的全面社会化任务,承受着教育、技能、就业、创业、婚恋、家庭、育儿、住房等许多方面的压力,而相对成人而言青年人所掌握的社会资源又相对有限,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青年人又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需要专门针对青年的公共政策的扶持,需要党、政府和社会“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为青年成长成才和创新创业创优“营造公平公正社会环境,促进社会流动,不断激发广大青年的活力和创造力”,他说“如果升学、考公务员、办企业、上项目、晋级、买房子、找工作、演出、出国等各种机会都要靠关系、搞门道,有背景的就能得到更多照顾,没有背景的再有本事也没有机会,就会严重影响社会的公平正义”。十八大后,有关青年发展的政策也日渐完备。据了解,2016年初,国家发改委采纳了共青团中央的意见,将“制定实施发展青年规划,营造良好成才环境”纳入新修订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目前,“十三五”青年发展规划已经起草完成正在修改完善当中,这将是我国首次出台专项性、整体性的全国性青年政策纲领,这也将是首次从国家层面较为全面的将青年发展指标作为约束性的发展指标纳入国家发展规划,体现了围绕青年作为未来与希望的宏大政治性描述正逐渐纳入治国理政的具体政策创新和运行之中。

  第二,以青年为中心的站位让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变得可亲、可爱、可敬、可信、可学。习近平总书记年轻的时候长期在基层工作,对于基层的青年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非常清楚,因此他的青年观点往往更加站位青年工作的“高点”,更加准确的把握青年人的“痛点”。可以说从习近平总书记本人开始就十分重视使用“青春体”的话语方式与青年对话,比如“今天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再比如,“(青年人树立核心价值观)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这些娓娓道来,既充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与哲理,又充满深度、力度和温度的话语句句说到了青年的心里,其效果不言而喻。十八大以来,诸如习大大和彭麻麻的漫画风靡网络这样的新气象层出不穷,都见证着中国共产党的青年思想教育引领工作正在发生悄悄的变化,这些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具体化表述与形象化呈现方式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变得既更加坚定而自信,又柔软而温暖,在青年中、在网络上的传播变得更加娴熟稳重、游刃有余。

  第三,通过深化党的群团组织改革创新以推动青年工作的与时俱进。共青团是党领导下的群团组织,被赋予了“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重要角色使命,其在政治体系中的功能集中体现在:一是系统地向青年群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二是从青年中的先进分子中遴选党员和党的干部,实现党内的良性世代更替与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共青团增强政治性、群众性和先进性,“深入研究当代青年成长的新特点和新规律,把准方向、摸准脉搏”,以完成“两个战略性课题”和“三个根本性任务”,正是对共青团在新时代背景下克服四风、回归本质、履行职能的明确指导。以上海共青团改革试点到共青团全团改革的深入推进,共青团的组织工作改革创新不是小修小补、小打小闹,诸如专、兼挂结合的干部结构,弹性工作时间,部门设置的调整,常态下基层,直接联系青年制度,青年之声网络平台的建设等改革创新,都使得共青团的运行机制正与今日青年群体特征实现着无缝连接,这些都正在将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新青年观一步步落实。

  (作者朱峰系河北大学副教授、察哈尔学会研究员、团中央“青年之声”专家团成员)